特种能场制造是利用电、热、声、电化学等能场与物质相互作用,非接触、选择性地多尺度控制或改变材料的物态和性质,实现控形控性加工的过程;是航空航天装备的重要制造方法。
【团队简介】
特种能场制造技术创新团队由中国科学院朱荻院士领衔,包括教授11名,拥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特聘学者和青年学者、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0人次,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团队始终面向航空航天领域重大需求,开展特种能场制造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机床装备—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研究。近年来,团队先后牵头承担两机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7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十余项。
团队立足自主创新,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顶天”就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探索科学前沿,提出原创方法;“立地”就是研制机床装备,解决关键零部件实际制造难题。发明了脉动态精密电解加工、旋印电解加工、微纳电解线切割加工、摩擦辅助电铸等创新方法,揭示特种能场精密制造机理,显著提升制造精度和效率,解决了多个关键零部件制造难题;研制出整体叶盘脉动态精密电解加工机床、机匣旋印电解加工机床、微纳电化学线切割机床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装备,属国际首创或填补国内空白;为先进航空发动机、直升机、重型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2017年度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
团队提出“讲情怀、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专业基础、创新思维培养。近年来,团队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培养的学生获得全国优博1名,全国优博提名1名,上银优博银奖3名、佳作奖1名,航空学会优博1名,江苏省优博5名以及工信创新奖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挑战杯一等奖等各类表彰奖励,学生纵向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团队与中国航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集团单位深度合作,每年为国防单位和教育战线输送数十名高水平青年人才,大部分已经成长为中国航发商发、航天科技一院等单位的中坚力量。
【研究方向】
特种加工、复合加工、微纳制造、机床装备。
【团队联系方式】
详细联系方式见图片。
团队每年招收硕士生约30人,博士生约10人。欢迎机械工程相关专业,有志于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研究的学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