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术传播”为使命;始终秉承务实的理想主义,坚持“越基础,越稳健;越底层,越颠覆”、“不跟、不争、不孤——三不“和”攒、聚、合”三大原则;围绕高性能航空器件等高端装备系统的作用界面需求,立足“原位渐进微塑、界面零泄漏和表面pH调控”3项开创性工作,苦耕底层与系统,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构筑“学、研、产、用”体系,开展结构界面功能重构与防护、高性能器件及体工医康融合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系统研究:
1)面向界面增强、润滑、密封及接触等使役特性提升的渐进微塑与强化技术;
2)表面微纳织构设计与制造技术
3)基于界面功能重构的高性能器件研发技术;
4)耦件界面健康测试与诊断技术;
5)体工医康融合技术与假肢材料开发。
突破的关键技术:
1)渐进微塑致使金属耦件结构表面功能重构技术;
2)面向界面功能重构的设计与分析技术
3)基于表/介面功能重构的作动界面“零泄漏”技术;
4)基于界面pH调控的污损与腐蚀防护技术。
形成系列化高性能器件产品与技术服务:
1)高性能器件与系统:液压伺服作动缸与系统,液压减振器,高压泵等;
2)高技术方案服务:抗磨损、抗疲劳、润滑/密封与界面防护方案研究与服务;
3)关键零部件配套:桨叶毂连接用螺栓,液压活塞杆,阀芯、钻井用膨胀锥,导向键及滑环等关键件。
团队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工信部教材基地规划教材等。建有南航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和“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团队指导学生获JWKJW 承办的“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获总决赛优胜奖1项;全国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恒星杯”毕业设计大赛银奖1项。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供不应求;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去向主要包括国防研究院所、央企等,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团队有近五十名研究生毕业,其中约70%前往央企/国企单位,从事国防相关工作;民企/外企上市公司,占比15%;另有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机构。
在科学研究方面,团队瞄准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将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有机结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民机专项、国防基础科研计划、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省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航空科学基金等重大或重要科研项目,为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实施、重大型号工程研制、行业“卡脖子”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
结构界面功能重构与防护、高性能器件、体工医康融合
研究规划
研究目标
研究成果
【团队联系方式】
电话:韦老师 13584058054
团队每年招收硕士生约15人,博士生约2-4人。欢迎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力学工程、机械电子、航空宇航制造等相关专业,态度端正、吃苦耐劳、有志于从事金属结构表面改性与防护及航空装备界面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的学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