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绍】
团队依托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信部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等平台支持,聚焦于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高超音速飞行器、重型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需求,发展航空航天高性能材料的先进热成形技术及智能装备。其中,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及装备国际先进,研制出飞行器舵翼、航空发动机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尾喷等关键部件,获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工程、国防重大预研、装发重点、自然基金等项目。团队现有导师9人,在读研究生50余人,梯队搭建合理、研究方向集中,在研课题40余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中航工业二等奖等十余项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党建科研深融合,青春力量助航程
团队于2024年10月成立先进热成形技术及智能装备团队研究生纵向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8人,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在组会中设立“思政一刻钟”环节,将政治学习与科研讨论有机结合,引导党员在学习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主动践行、在践行中不断成长。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不断规范会议流程,强化组织运行。进行多样化的党建活动,包括“参观校史馆,传承南航精神”、深入学习“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南航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的精神风貌。鼓励党员以深沉的家国情怀投身科技强国伟业,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勇攀科技高峰,锤炼过硬本领,不断为我国航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智慧力量与实践力量。与此同时,团队还定期开展各类团建活动,持续关注成员的身心健康,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匠心铸造热成形,笃行致远航空梦
团队坚持扎实科研基础,注重创新驱动,鼓励成员勇于探索与突破。装备方面,研制了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机床、放电等离子烧结/扩散连接机床、首台空心风扇叶片热扭转装备等,为突破高性能特种装备的自主可控奠定基础,显著提升航空航天难变形材料中空构件和复杂曲率薄壁构件的制造水平。工艺方面,发展航空航天高性能材料的先进智能热成形技术,包括轻质合金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特种能场热成形、AI机器人钣金三个研究方向,其中,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地位,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首台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机床,填补国内空白,应用于多个航空航天主机厂。稳定制造了飞行器舵翼、航空发动机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尾喷、微通道微结构等关键部件,获相关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中航工业二等奖等十余项奖励。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
特种能场热成形
AI机器人钣金成形
科研传承 匠心育人
本团队始终将科研素养培育深度融入育人全链条:依托"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的传帮带培养体系,构建系统化科研训练机制。引导学生从文献精研与实验设计基础能力培养起步,逐步成长为关键课题攻关的核心力量。同时注重拓展国际化科研视野,支持学生参与NUMISHEET、ICTP、ESAFORM等国际学术会议。课题组累计培养博士20余人、硕士200余人,超60%毕业生进入国防科研领域及重点企事业单位。就业单位涵盖空军研究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三院/五院/八院、中国电科十四所/十所等国防科研院所,中航工业沈飞/成飞/洪都、中国航发黎明等航空航天骨干企业,以及华为、中兴、小米等科技型企业和国内知名高校,形成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输送体系。
【研究方向】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及装备、特种能场热成形技术及装备、机器人钣金成形技术及装备。
【团队联系方式】
邮件:武老师 [email protected]
团队每年招收硕士生约20人,博士生2-3人。欢迎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有志于从事先进热成形技术及智能装备研究的优秀学生加入,共同探索大国重器的制造新原理、新方法、新装备!